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考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要点汇总(四)

来源:www.vmvlm.com 2025-08-15

最新资讯

  重点虚词

  1、而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之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吾与子之所共适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音节助词 向之所欣 扣舷而歌之

  代词,代歌 倚歌而和之

  动词,去,往及其所之既倦 纵一苇之所如

  3、以

  介词,在、从 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连词,表并列,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因果,因此,与故组成固定结构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连词,表缘由,与所组成固定结构,是什么原因

  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其

  代词,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的 始舍于其址 其文漫灭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那 距其院东五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些则其好游者不可以穷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其孰能讥之乎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省略句

  (众人)列坐(于)第二

  (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荡(于)形骸以外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总是有得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有穴窈然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兰亭集序》

  以平易隽永的文笔,描绘了兰亭四周目触之处的自然景色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盛况,并从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驳斥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谬说,批判了当时士医生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盛年不常而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赤壁赋》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出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对生的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游褒禅山记》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达成远大理想,收获一番事业,除去要有肯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需要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把握重点

  《兰亭集序》

  全文五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第一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址、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类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部分(2、三段)抒发作者的生活感慨。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状况。无论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荡形骸以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这类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能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生活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只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生活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我们的生死观。作者第一借古立论,说明从古到今天,大家一直看重死生问题,自己也不可以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医生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粗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

  第三部分(第四段)点名作序的目的。

  这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要紧,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赤壁赋》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示、揭示。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这样良辰美景之中,作者自然地产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客人感慨生活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法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生活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伴随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赏析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生活,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可以维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生活的短促,而应维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游褒禅山记》

  全文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一环扣一环,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一样的环境特点,与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对所见景象,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由于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能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四段),写游山的技巧。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技巧。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总是有得,是由于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察看所得,不是随便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说明宏伟的目的、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志物力三者,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力,第三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而 志又是最根本的。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成,回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需要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一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名字和作记时间,与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见的格式。

热点专题

  • 2026高考考试政治文化部分易错点
  • DeepSeek剖析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考试内容
  • 2022黑龙江高考考试考生号查看系统入口

[]自主招生有哪些特征?

[]2009年高考考试经验传